时代变迁的感悟
时代变迁的感悟
盐城市盐都区殡仪馆:蔡孙兵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80后,1980年那个年代只能谈谈的话题今天都变成了现实,载人航天飞船登上月球,中国有了航母,香港、澳门的回归等,这一切都是通过国人的不断努力和拼搏得来的。
1980年出生的我在学业上没有多少建树,90年代末高中毕业,很多同学考上了大学,还有的小伙伴们选择了打工或经商。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毅然选择了军营,在部队这所大学里锤炼了五年。由于在部队表现突出,五年间荣立了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4年退伍回到地方,接受地方安置部门的安置。2005年七月份,我被安置到盐都区殡仪馆,当我报到第一天,我不敢接受眼前的这一切。在此之前,我从未去过殡仪馆,这里房子建于70年代,火化使用的还是煤化炉。到底要不要留下来,当时的我陷于纠结之中。但是我想,既然组织安排我到这里,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克服。最终,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还是选择了留下。
对于刚刚入职的我来说,对殡仪这个行业没有丝毫的了解。馆领导给我安排了个师傅,先学习接遗体和遗体火化,因为地方风俗原因,每天凌晨我就开始了工作。煤化炉的火化是工作人员打开炉门,用铁锹把煤一锹一锹的送进炉膛,直接面对着炉火,每天一身的汗水、煤灰。在夏天进行这项工作,最高温度达到65度。煤化炉的进尸车是滑轮式的,那可真算的上是一项“技术”活了,因为煤化炉的炉门是要靠手动才能打开,再用滑轮式进尸车将遗体推送进炉膛,而且要求动作要快,进慢了遗体会烧着,这样的工作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
从事了两年零九个月的火化工作后,我被调入了开票室工作,开票室内有全馆唯一的一台电脑,那也只是为了录入死亡数据,做报表用的,开据的发票只能手工操作填写。对于农村出生的我,对电脑知识了解得很少,于是我自费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进行电脑培训。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决定利用5年的时间将殡仪馆进行全面改造。到2011年年初,一期工程的告别厅和火化车间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为了适应当前殡仪发展的需要,又由民政局的分管领导牵头去长沙民政学院招收一批科班出生的专业人才。
2011年8月23日江苏省最后一个煤化炉的烟囱轰然倒下,结束了煤化炉火化的时代。进入了全新的工作环境,面临的挑战更多,怎么样做好殡仪服务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经过单位支委的研究,我又从开票室调入到服务部工作,这对我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殡仪的司仪主持、围花的制作、服务项目的提升等等,都是我们从没有接触过的。我主动向长沙民政学院科班出生的同事们学习,他们对殡仪全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对我有很大帮助。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殡仪服务不断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4年5月份单位又进行了二期工程扩建,二期工程的建设中包括了大型的开放式休息大厅、办公楼、骨灰寄灰楼、守灵楼、宾馆、大型的餐厅、网络化智能化的全覆盖,还开发了一整套适用于我们当地的殡葬服务系统,于2015年10月份全部完工。
11年来,我见证了殡仪馆向花园式、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变。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殡仪服务的创新和提升是永无止境的,让我们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 上一篇:默默坚守一线岗位 2016/10/11
- 下一篇:每一种青春色彩,都值得盛开 2016/9/30